一、七夕节的由来简介
1、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2、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3、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4、再有两天,就到了农历的七月初七了。我国农历的七月初称作七夕节,这个节日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此这个节日也就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是我国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她应该算作我国正宗的情人节。
5、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在当代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6、这个节日,以自然天象崇拜、时间数字崇拜和七姐诞为主要内容。
7、至顶在这里祝福每一个人都七夕快乐,心想事成!
8、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9、通过分别对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和七夕节的探源可见,七夕节的起源主要来自古代人民对星辰、对自然以以及时间的崇拜,其起源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毫无关系的。但随着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发展演变及其故事中传达的人类情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融合交汇的。
10、七夕节的由来大班教案:大班的小朋友已经很好带了。先给选好两个平时比较喜欢表演的小朋友来扮演董永和七仙女。老师边讲故事小朋友边扮演。演完了再邀请其他小朋友一个做老师,另外两个做董永和七仙女边讲边扮演。后由小朋友和老师投票选出表演好,听课认真的同学并奖励。
11、投稿邮箱:2754847109@qq.com
12、原始的七夕节,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对自然天象的原始崇拜。七夕怎么和“巧”这个字联系起来呢?这要源于古人的农业实践。
13、千百年来的文字记载,代代流传不息。老辈的口头的传讲说唱,更是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加上现时的影视作品的大量传播影响,中国式
14、在乞巧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眼、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
15、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16、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们穿上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边齐唱《迎巧歌》。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再就是敬献茶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17、这个习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喜蛛,它就是一种米粒大小的蜘蛛。
18、其实在婚姻里我们都懦夫,我们都想对方付出,我们都在等待,等待对方该怎么做怎么做,而自己也许从没想过是不是要多付出,哪怕对方不那么肯定自己。
19、牛郎织女星象分野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东汉时期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20、“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五月七月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二、七夕节的由来简介90字
1、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2、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3、☀安防工程设计施工—智能化解决方案☀
4、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5、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6、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7、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8、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9、早在上古时代,古人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
10、(来历)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少有的依阳历而确定的节日,固定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举行的扫墓、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11、此处的河鼓和织女,指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是视为谷物神,织女则传说是天帝之女桑蚕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重视的神袛。那时的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星宿。至于在七夕拜牵牛和织女二星,是因为两星的运行七月显得为突出。
12、背井离乡终是愁千山万水不解忧
13、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分野,汉代文献有记载,《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记载了岭南地域分野,从文献上看,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对星象的认识和纺织业的产生,男耕女织,有关牛郎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在东汉时期,牛郎织女星就有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14、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
15、“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
16、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17、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18、喜蛛应巧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
19、七月七日是魁星老爷的生日。魁星俗称文曲星,主文章、文运,尤为读书人景仰崇拜。七夕之夜读书人祈拜魁星,以求高中。
20、七夕节的由来和各地的民风习俗,源远流长。是我们华夏民族中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
三、七夕节的由来简介200字
1、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2、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3、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为纪念老牛为牛郎献牛皮的牺牲精神。
4、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5、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6、在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也书有有关牛郎织女的大多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随废织纤。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7、——七夕不止是情人节,更是每个人的许愿节哦
8、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9、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10、“田昆仑”的故事传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只有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11、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12、是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啦!相传只有到了七月初七牛郎与织女在喜鹊搭的桥上相会,这也就是世人所说的七夕相会…
13、郎勤丝巾手中献女羞映月默低头
14、又有传记: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孙女,名为七巧,世称七巧姐。在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河西看牛,两人都很勤勉,天帝爱怜他们,许配婚姻?婚后两人贪图安逸,废弃劳动,天帝发怒强力拆开,中间隔条河,帝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以后可七天见一次面,不想乌鸦把话传错了,说成是以后每年七月初七见面一次。当然,这是民间传神之说。
15、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16、七夕节源于“牵牛婺女”星宿崇拜与原始信仰,“牵牛婺女”初的含义是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
17、(来历)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体系中,中秋节形成较晚。汉魏时期,中秋节日尚无踪迹,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日出现,明清时期,中秋上升为民俗大节。
18、▍网址:www.jyaf.netQQ:151788123
19、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
20、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四、七夕节的由来简介简短
1、牛郎织女(中国民间故事)。
2、(内涵)这两年,每到清明节,黄帝陵、轩辕庙、炎帝陵都要举行大型公祭,海内外华人从祭祀的仪式中体会到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华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时节,上坟祭扫先人显示了“慎终追远”的传统,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也纷纷赶回故土,祭奠祖灵。清明时节春光好,适合人们到郊外亲近自然,拥抱春天。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清明还有植树的习惯。
3、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节日习俗,这是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根据传统,中国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织女赐予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4、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5、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6、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七夕节”是世界上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世间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它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7、(来历)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8、这是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9、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10、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
11、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河边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12、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13、关于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基本内容基本一致。那么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说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黄河河套,都被称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数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14、七七相会,自古示于文人笔墨之中,有数不完的相思相会,相怨相叹,相哀相愁等抑怨之情的词汇诗篇。
15、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之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就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
16、据说七夕的节日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已经有了。据明代罗颀《物源》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但因作者与所载时间相隔太远,恐不足信。关于七夕乞巧风俗早的记载当数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文中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中时,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爱连’。”又载:“汉丝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于襟褸。”
17、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
18、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19、乞巧节传统习俗有拜七姐、拜牛郎、祈福许愿、乞巧、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等。由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现代人常将七夕节当作中国的情人节来过。
20、七夕节名称的由来是什么样的,七夕节又名中国式情人节,是源自神话故事牛郎织女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七夕节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比较注重的情人节了,那在七夕的时候应该为恋人准备一份什么样的礼物,其实不妨选择送她贴身之物哦,这是亲密无间的一种体现,也是关爱的一种表达,也可以是玫瑰花,巧克力,结合西方的风俗,送给她这份爱的感觉,都是可以的,还可以为她准备一款乐维斯的实名制戒指,寓意着以我之名,冠你指间,一生相伴,一世相随,不管是什么样的礼物,她喜欢那就行了。
五、七夕节的由来简介50字左右
1、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3、一定要有礼物,不一定要多贵重(贵重的话就更好啦),但一定要送!一份礼物,可以是红包、口红、包包、或是一桌好菜、甚至可以是一枚戒指,如果你准备好结婚的话,总而言之在你经济可接受范围内,量力而行。一份真心,不是让你把心掏出来给她,而是希望你真心实意陪她过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让她感受到你的用心和诚意,对她的在乎和爱,就好了。
4、“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5、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6、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7、七夕节这一天,中国古代主要活动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
8、“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七夕节的传说有多种版本,相传其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这一节日原本是人们对于纺织技术和星宿的崇拜而产生的,而到了后来被赋予上了凄美的爱情故事,被人们定义成为了情人相会见面的日子,俗称情人节。七夕乞巧节在我国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了,唐宋诗词中就曾有记载,“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从那时起这一习俗在民间便代代延续,经久不衰。到了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重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命名为“中国情人节”。
11、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2、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13、七夕节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14、(内涵)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5、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16、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17、提要:简介了七夕节的来历、主要习俗、七夕养生及部分诗词欣赏
18、已婚少妇会在七夕之夜设案,摆上果品,祈求早生贵子。
19、七夕起源很早,刚开始时只是作为一个节令。从历史文献来看,七夕节起源时间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其起源与星象、物候密切相关。
20、(来历)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短、黑夜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热在三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