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长征词义句意
1、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2、[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孤,单独。孤芳,单独的一枝花。
3、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4、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5、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10月(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6、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7、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8、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9、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出示课件2)
10、不同:作者见到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宿建德江》写日暮时分江边清幽之景,情绪低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大雨骤至时的磅礴之景,情绪爽朗豪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雨中夜行所见清新之景,情绪闲适愉快。
11、《七律·长征》选自《诗词集》。
12、生:由大街小巷我想到了草虫的村落肯定很美!一定有许多花儿,一定是弯弯曲曲的,给人以美的享受。
13、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14、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15、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
16、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后的祭献。
17、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18、(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
19、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20、大渡河上泸定桥横跨东西两边,眼看只有下十几条铁索,使人感到一点的寒意;更让红军高兴的是岷山,到处是白雪,红军翻过岷山后,大家心情开阔,每个人脸蛋都笑开了。
二、七律长征的词语意思
1、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绿毯境界陈旧鞭子衣裳襟飘带舞彩虹马蹄豆腐拘束羞涩摔跤忍心洒脱飞驰微笑勾勒目的地蒙古包好客
3、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怎不令人感到舒服呢?
4、“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5、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6、颈联“暖”和“冷”的反面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情感点。“温暖”这个词是温暖和快乐的,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兴奋;“冷”这个词既冷酷又刺耳,它传达了九个人死亡的回味。这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大变化,也是情感的裂变。它们包含着取之不尽的意义,无限的兴趣在于外在,摇曳,摇曳,起伏,张驰。
7、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七大法则和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生动地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并热烈赞扬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危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8、(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9、(3)诗人是何时写下这首诗的?(检测预习效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学生可略做了解。)
10、生:从望湖楼往下看去,楼下一片,水就像天空一样广阔。
11、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2、(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13、“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14、生1: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想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我欣赏的词是“翻墨”,这个词展现了天上的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黑压压的,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还知道这句诗是描写下雨前天上的景象。
15、《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编入了《选集》以外的重要文稿。
16、(4)学一学: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17、作为红军的,在经受了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18、◆品读优美语句(教学重点)
19、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20、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
三、七律长征的诗意
1、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能够默写。
3、①这句诗中的“客”指谁?(诗人)
4、③讨论:“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该如何理解?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吗?
5、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6、(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7、(4)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8、(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9、 《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1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13、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14、过渡: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美丽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笔下,风、雨、浪、花,无不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课外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读一读。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阅读链接”里的文字,看看纪伯伦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形象。
15、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16、(3)朗读背诵,感悟诗韵。
17、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
1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才思敏捷的诗人苏轼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9、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20、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七律长征表达意思
1、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2、(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3、作者: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4、⒄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2)
5、“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8、师:短短七个字被你写成了一段景,妙极了。这是一阵怎样的风呢?
9、导语: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几段乐曲,它们都是以花为主题的,有民歌,有流行歌曲,还有西方的古典音乐。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曾经见过的花朵的模样呢?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花之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纪伯伦的《花之歌》,这是一首散文诗,是一首花的赞歌。学习这篇文章,也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就像刚才大家听那些美妙的音乐一样。
10、预设三:卷地风来忽吹散
11、(“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12、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1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4、惊鹊鸣蝉稻花茅店社林忽见
15、(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16、“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17、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贡献。
18、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老师想邀请两位同学分别来吟诵一下这两首诗。
19、⒁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20、②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词,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七律长征的句意
1、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2、师:“乌黑乌黑的黑云”这个说法对吗?应该怎么说?
3、作品译文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5、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6、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7、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8、师:这阵风不仅吹散了黑沉沉的乌云,还吹走了——
9、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
10、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由于红军在度过这里时没有费一兵一卒,所以让人感到温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相比起金沙江,这里的伤亡惨重,所以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11、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12、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4、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15、过渡: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16、七律:即七言律诗,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7、(编辑本段)译文红军不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做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起伏只如水面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挺拔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小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悬崖,让人感到温暖,大渡河上横跨着由所剩无几的几根铁索支撑的桥,寒气逼人。更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支军队过了这里都露出了长征以来第一次笑容。
18、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19、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得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20、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