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哪句【精选100句】

个性网名 文案短句 更新时间:2023-02-19 17:46:09

一、《鸟鸣涧》这首诗是怎样一动衬托静的

1、鸟鸣涧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写出了春涧的静。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2、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3、《鸟鸣涧》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开元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在好友皇甫岳居住的云溪别墅里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第一首。云溪别墅地址在今绍兴县东南平水江,平水江是,绍兴市区境内一条的溪流,溪畔青山叠翠,溪流流泉澄碧,两岸风光如画。因此认为《鸟鸣涧》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为实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5、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

6、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7、②色彩映衬,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此外还有从不同的空间和时间角度来描写。

8、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手法)

9、《鸟鸣涧》中描写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了春涧的幽静。让人仿佛看到了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10、(1)《使至塞上》是作者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时所作,诗的感情基调是孤寂、悲凉;《汉江临眺》是作者受朝廷重托去黔中、岭南等地选拔官员,路经汉江时所作,诗的感情基调是开朗、欢快、积极。

11、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借代、互文、双关、列锦、叠字等。

12、史载,王维精通禅宗,对佛教有很深刻的理解。在佛理的浸润下,王维的诗作常常表现出一种深邃的意趣,充满佛法中的“空”理。这首诗将虚实相生、动静相融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极高妙的境界,千百年来,令人沉醉不已。

13、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4、百科知识|楚王好细腰,并非小蛮腰

15、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的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16、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17、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18、例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

19、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0、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二、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哪句

1、在唐代诗坛,应该再没有哪位诗人能比王维更爱“静”了。据史料记载,王维的母亲出生于世家大族,很有文学修养,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努力钻研各种佛经。

2、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3、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4、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5、分析:运用想象手法;诗人想象未来团聚时刻的情景;

6、(2)两首诗词在思想和风格上分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7、请简要分析诗中某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8、易错点:混淆了古诗词中某些难度较大的表现手法,如衬托与渲染、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

9、分析: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

10、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11、对时下的国人来说,想让内心宁静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各种各样的压力让很多人在白天忙忙碌碌,在深夜辗转反侧。一个小小的刺激都可能击溃人的心理防线,让人躲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崩溃大哭。因此,拥有极强的心理自愈能力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12、分析:“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13、王勃《山中》:“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14、定义: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

15、钮老师说:这首诗主要写春山的幽静,花开花落只随自然,无人打扰,也无人欣赏,只因深山中少有人涉足。幽静的山林中鸟儿因月出而惊飞,并时不时的鸣叫几声,这一动、一鸣更衬托出了山的静。

16、分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7、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

18、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19、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

20、(1)《渔家傲》和《从军行》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鸟鸣涧的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什么

1、能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和感悟

2、(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3、《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这诗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景物,映衬了春山的空寂、春涧的幽静

4、月光的笼罩,惊动林中的山鸟,打破了静谧的山谷。仿佛小鸟也习惯了山谷的寂静,被月光映照有点不习惯,所以时不时地鸣叫。他们虽然被惊吓了,但只是很惊慌地鸣叫着,并没有飞离树枝。

5、成年以后,王维更是沉醉佛法,创作了大量充满禅意的诗作,惊艳文坛。例如他的《鹿柴》《竹里馆》《画》《过香积寺》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这些诗作无不空灵静谧,纯美如画,让人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沉醉不已。

6、(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题目一: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7、长亭:送别之所,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8、xiaoyujiejie619@1com

9、例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10、(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11、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2、即时消息关注“语文月刊”微博,多转发、分享给朋友!

13、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14、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诗文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诗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诗文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诗文的。

15、同时,读诗也是对学习的互补,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本上内容。当孩子发现读过的诗能帮助到自己时,那种信心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举例:我们学习《秋天》这篇课文时,孩子们想到了读过的诗《秋天来了》和《秋日湖上》,于是更理解了“秋天来了,树叶黄了”是怎么回事。我们学习《小小的船》一诗时,孩子们背诵了《古朗月行》,他们能把“弯弯的月儿”和古诗中的如“白玉盘”“瑶台镜”一样的圆月做对比。我们学习拼音ye时,讲到三声,同学们想到了“田野”的野,我让他们组一个词,有学生说是“野旷天低树”的野;接着讲四声,同学们想到了“静夜思”的夜。这都是开学以来读过的诗。读多了,背多了,融会贯通了,语文能力和素养怎么可能不高呢!

16、可好景不长,随着父亲的骤然离世,年仅九岁的王维失去了大的靠山。

17、然而,命运的大手一挥,一切都突然切换了打开方式。

18、《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这诗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景物,映衬了春山的空寂、春涧的幽静。表达了作者闲适对自然的热爱的精神境界。

19、解析:诗人用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20、例2:阅读《约客》这首诗,说说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四、鸟鸣涧这首诗以动衬静的诗句是

1、实写即从正面直接写眼前现实之人、景或物,虚写即从通过想像、联想从侧面来写人、景或物。也包括两点:

2、根据这一解释,此两句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虽然在季节上照应了桂花一般在秋天开放着一现实规律,但问题是下面出现的两句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与这两句诗发生了冲突。一个晚上不可能同时出现月落和月升两个现象,显然这样的解释存在着更大的漏洞。

3、温庭筠《利州南渡》:“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4、送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

5、本诗第×联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8、例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9、(2)结合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这一意象。

10、判断表达方式的:结合具体诗句辨别是哪种方式即可,难度较小。

11、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2、分析:叠词的使用使语言清新自然,六个叠词或写人,或状物,或写景,营造了奇幻的气氛,把织女的美丽、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3、(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4、“这曲子,我怎么从来没听过?”

15、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16、(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示例二)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近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飞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18、末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1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0、本诗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五、鸟鸣涧是怎么以动衬托静的

1、④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析:作者以“人闲”的静谧气氛,来衬托“落花”的飘摇风致,以鸟鸣来衬托夜间春山的空寂。

3、比翼鸟、连理枝: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4、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了解“意象”是为了鉴赏诗歌,学会审美。因此有必要熟悉“意象”的基本特点。

5、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6、作用:①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②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③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7、想得挺美,可惜事与愿违。

8、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还有一种看法是此处的桂花不是描写花,”桂花”与“桂华”通,此处是指月亮。

9、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的某种抱负和志趣。这类诗写的是“物”,言的却是“志”,“物”与“志”是有机统一的。

10、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11、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12、例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

13、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

1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15、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1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7、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尾联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通过议论,高度概括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表现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充满着人生哲理。

18、“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

19、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20、(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