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说中各个其的意思
1、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
2、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3、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4、选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理由及印象、
5、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6、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7、我们说了礼里面的两个因素——宗教信仰、行为规范,它们都十分重要。废除“礼”,某种程度上就削弱了我们的宗教信仰力量、行为规范力量,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弊病。这种弊病体现在方方面面:家庭中没有行为规范,父慈子孝越来越淡薄。孝是出于自然关系的子对父的行为,自然亲爱为孝,但没有对这种自然亲爱关系的恰当维护,我们也会失去它。
8、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9、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11、HSS师说|管延军教授——职业生涯的意义感、能感和获得感
12、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3、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14、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15、指示代词。其中的。
16、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17、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8、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19、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0、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二、师说中其的意义和用法
1、《释言》:市有虎,听者庸也;曾参杀人,以爱惑听也;巷伯之伤,乱世是逢也。今三贤方与天子谋所以施政于天下而阶太平之治,听聪而视明,公正而敦大。夫聪明则听视不惑,公正则不迩谗邪,敦大则有以容而思。彼谗人者,孰敢进而为谗哉?
2、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6、这里的“惑”是风俗造成的盲目信仰,“众惑稍解”译为“民众的迷信才有所破除”。
7、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8、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9、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0、如果译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那么此句的中“师”与“焉”只能是重复解释,不符合语法。即“跟随着老师然后学习(他)”。问题是同句中出现两个主语不正常吧
11、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12、佛教历史上各个派别的出现也是这样。执着于空就讲有,执着于有就讲空,都有针对性,离开历史条件将其化,会将正确的东西也逼到错误的道路上。藏传佛教也是如此,宗喀巴因为当时佛教戒律已经被破坏,所以让带上黄帽子以示遵守戒律。很多东西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变异,有变异就要纠偏。讨论问题要看其在什么背景下。
13、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14、副词。更加;特别。表示在同类事物中突出强调某一种。
15、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16、我的专业背景说来比较复杂。本科是念的是中文系,硕士期间受惠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独特构架,虽在名义上隶属于“文学”方向,但已经开始涉足视觉文化研究领域;而博士期间则完全奔赴“文化研究”门下。
17、您对学生在科研领域有什么建议吗?
18、汉以至宋的字书都把“惑”解释为迷惑错乱,如《说文解字》“惑,乱也”,《切韵》“惑,心迷乱也”,《玉篇》“惑,迷也”,《广韵》“惑,迷惑”。至明代《字汇》及《正字通》才增加了“疑”的义项,曰:“惑,迷也,疑也,眩乱也。”古籍的“惑”绝大多数为迷惑义,只有个别用作疑惑,如《论语·述而》“门人惑”、《史记·伯夷列传》“余甚惑焉”。迷惑和疑惑的区别在于,迷惑是陷于迷误而不自知,疑惑是心生疑问或犹疑不定,是自觉自知的。
19、我在港中大(深圳)印象深、感慨的一点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紧密融洽的关系。这些年里我曾经收到过学生的各种“礼物”:比如说修读完课程后的万字总结;一位崇拜孙中山的男生在美国国民党党部带给我的英文版《三民主义》;一笔一划写下的剖析自己成长历程的长信;还有女孩子们刚刚拿到、又转手随意地送给我的鲜花。从这些赠予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和认可,也体会到与学生之间可贵的深刻连结。
20、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师说中的师所有的意思
1、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2、其实(qíshí)
3、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从此,“解答疑惑”成为对“解惑”的普遍理解。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6、来深圳任教的确是一个因势利导的决定。博士毕业后,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任兼职讲师,偶然从朋友那里得知港中大刚在深圳建了一个新校区,正在招人,于是便投了简历。后来在顺利通过了学校的面试、真正严肃考虑自己的去留时,我说服自己比起在香港寻找、等待一份教职,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做“拓荒牛”应该会更有趣,毕竟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嘛。而且深圳政府重视境外高校的毕业生,使我终下了决心“任性”一把。
7、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8、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9、笔者认为,既然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是一件利国利民、百年树人的大事,那么从教育的高度,教育哲学思考的角度,为什么不能做一件谈不上功利或者短时间谈不上功利但是对学生长远发展有益的事呢?很好地组织诗社的活动,读诗歌、谈诗歌、写诗歌,传承诗歌传统,提升人文素养,这不是一件很有意义和能量的事情吗?
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1、师说中其的用法及含义如下:指示代词。那,那些。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2、稿件需契合板块要求,涉及文史哲为主的人文社科领域。文体不限,学术论文、读书报告、随笔、影评、诗歌均可。
13、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14、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
15、亡者七日一转,那么去世的人在中阴身的过程中也是七天一个变化。
16、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7、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8、明,明白;明智。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19、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20、我走上学术之路,并非步步为营,有一大半是意外和歪打正着。
四、师说中的其是什么意思
1、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4、《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5、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6、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7、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8、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9、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0、何:通"呵",喝问。
11、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而实际上,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中,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就会以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12、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13、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14、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15、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16、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
17、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18、表示请求或命令:子~勉之!
19、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20、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五、师说中各种师的意思
1、表示祈使。当,可。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君其详之(你可以详细的说明)。扩展资料现代含义:
2、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
3、《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子产不毁乡校,云:
4、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5、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6、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7、通"如":好像,如同。
8、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9、摘自弘恩法师宣讲《药师经》,点击聆听。
10、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1、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12、值得讨论的是《杇者王承福传》中一处“惑”的使用:
13、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其实并不难。
14、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15、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16、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17、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只要把孩子当成动物一样训练就好了。
18、对港中大(深圳)印象深的是什么?
19、《师说》“解惑”所传师心
20、惑者,胸中有疑惑而未开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