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愁绪的诗【精选100句】

个性网名 文案短句 更新时间:2023-03-17 17:03:41

一、古代诗歌中表达愁绪的诗句

1、房太尉即房琯,他在唐玄宗来到四川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757年(至德二年),为唐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房琯罢相后,于763年(宝应二年)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

2、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3、译文: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知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正值秋季就再来点悲秋的诗句吧.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忘记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

6、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

7、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9、欧阳修的“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语浅情深的抒发离愁别苦的感情,感人肺腑。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把离情别恨写得淋漓尽致。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作者托柳起兴,以柳的优美形象来制造送别时缠绵悱恻的气氛,从而点出自己因别离而感伤的心情。

10、诗人在描写景物,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当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这种侧面描写其实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1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2、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有李白的很多诗歌都是借酒抒发感情的,重点说一下,古人借酒抒发感情一般有3种情况:惆怅心情(这个比较常用)表达送别之情表达心情很好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4、李商隐是历代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15、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6、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诗歌创作中的情感生成方法——情景交融。(以我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诗例和诗论理论详细论述了诗歌创作中的情感生成方法——“情景交融”法的五点诗歌创作技法)

17、古代诗歌虽然数量庞大、内容广泛,情感自然很丰富,但归纳起来,无非是喜怒哀愁四大类,而“愁”既是古典诗歌常见的情感之也是一种很典型的意象。

18、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曾经是风流倜傥、为民代言的一代志士,转眼“半朽临风”,岁月不饶人啊!

19、《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0、手法:比喻,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二、表现愁绪的诗

1、(注)①涧户:涧边的人家。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

2、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青梅竹马

3、壮年听雨客舟中,

4、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5、《旅夜抒怀》中描写旅夜处境的诗句是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

6、本课件源于网络,作者并非本号,推送仅仅出于同行分享交流之目的,如有问题,请留言本号进行处理,谢谢理解。

7、“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无论是飘飞的断云还是黄莺啼声凄怆都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在这里做到了“移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正如清代吴乔所言:“景物无自生,性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8、.即景抒情,移情于景。

9、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10、本节课以微专题的形式,通过10首有关愁情的经典诗歌赏析,感知了诗歌意象,知晓了诗人传达愁情的表达技巧,并通过品读感受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激发了学生学诗品诗的兴趣,真正领略到了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11、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12、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明月、白云

13、应该指出:这样的情况并不能说明景与情可以一撅两半,互不相干,而仍然是以情为主的,景是为情服务的。只是服务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14、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15、(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再联系燕子的象征意义,进行综合思考。

16、《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见背

17、(2017—2018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8、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末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

19、情感:昔盛今衰之愁,物是人非之愁(物是人非有人为因素,也有客观规律因素,要分清,才能判断是不是昔盛今衰)

20、《一剪梅》中能使人领略到女词人万千愁绪的诗句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达愁绪的诗句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情无景不生,“深于情者,正在擅于写景。”王夫之说:“古人绝唱多景语。如‘高树多悲风’、‘蝴蝶南国’、‘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古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

3、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4、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婵娟

5、但是“情景交融”的真正成熟在明清两代。

6、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7、(注)刘允济,初唐诗人。武后在位时嘉其文才,中宗即位后贬其为地方官员。

8、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

9、首先,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准确记忆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对于吟咏物象的诗歌更须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

10、而孙鲂《柳》:“莫是折来偏属意,依稀相似是风流”,向子甄《酒边词·虞美人》:“只有舞春杨柳、似风流”,则赋予杨柳以风流之韵。唐代李中的《题柳》:“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宋代杜安世的“画桥杨柳也多情”(《虞美人》),晏殊的“多情只是春杨柳”(《秋蕊香》),则是说杨柳多情。

11、以“桃花”抒思乡之情

12、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3、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山前山后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它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思念和对家的依恋。如许浑“一上高城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咸阳城西楼晚眺》),诗人在愁怀无际之时登上咸阳城楼,举目四望,见依依杨柳略类江南,便想起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生发出感慨大唐帝国在风雨飘摇中的无限悲愁。又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诗人夜晚听到折柳之曲,勾起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唐人无名氏《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宜同折,故人怀故乡。”也是以杨柳起兴,写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对故地怀念深沉而不低落。

14、(问题)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15、唐宋以后诗歌创作中作为一对范畴的情景关系被正式提出“人情对境,自有悲喜”(宋.葛立方《语韵阳秋》)的观点。揭示了变化着的情与景的联系。突出了情的能动作用,正确地阐述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随主体的心理变化而变化的道理。

16、其次,整体理解,分析方法。对于人物形象来说,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关注反映其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形象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歌叙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评价诗歌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人物的品质或性格进行深层分析。对于物象而言,找出作者在描写物象时所用的语句,分析物象的性质,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17、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18、《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宋代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译文: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漫无边际地飘洒着,就像愁绪飞扬。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20、《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四、表现忧愁的古诗句

1、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2、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李珣《南乡子》)

3、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5、情感: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6、(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7、(答案)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8、以桃花象征自由美好安宁的生活

9、(解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10、除夕花灯挂,期儿喜上眉。

11、我前面所讲的4点有一个共性,即都是“触景生情”,都是诗人即景即情。当着诗人有了感受,情动于中的时候,他可以即景即情,“触”到什么景就写什么景。

12、而今听雨僧庐下,

13、上片写词人因思念而辗转难眠,起来了又重新睡下,反复折腾又终究不能睡,一夜如同一年那样漫长。下片转而写游子思归,表现了游子理智与感情发生冲突复杂的内心。面对不得已的天涯漂泊,词人发出了有如誓言的“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的两情别离之痛。情感百转千回,婉曲动人,真切地把一个孤独痛苦的游子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词语白情深,既是词人痛苦的相思之情的写照,同时也显示出词人卓越的艺术才能。后世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可见柳词影响之大。

1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5、《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6、插上想象的翅膀——创境抒情法。

17、千里他乡客,三生赤子思。

18、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19、用逻辑学知识解决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18《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情景式名句默写

五、描写愁绪的诗句古诗

1、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2、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4、《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5、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词人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

6、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7、高考诗歌鉴赏七大题材总结(名校制作)

8、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具体情感,形象表现。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0、桃花的掉落有一种飘零之感,容易与游子产生共鸣。刘长卿《时午后春日思归》中的“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作者用桃花落水来形容自己客居他乡漂泊无依的感伤,借桃花来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11、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矣。”这段话,同《毛诗序》的意思差不多,也认为诗是由诗人动了感情而产生的。但他进了一步,指出了诗人的情是“感于事”,由客观的“事”,激发出来的,这当然是说得很对的。

12、《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螟蛉作为养子的代称。鸿雁

13、(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14、愁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尽管有时并不指具体的愁怨,只是愁而已。

15、(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孤高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飞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了“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16、词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抒发了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17、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月老

18、◎示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20、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