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说中所有之字的意思
1、“用人勿疑,疑人勿用”,我把这个名言改一个字,叫做:“交人勿疑,疑人勿交。”如果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信任他,不要轻易地去怀疑他。所以,真诚的信赖比金子更宝贵。
2、填然鼓之。(《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从秦始皇烧书以后到汉代,这些经书流传下来,都是靠这些没有死的老先生,嘴里背出来,四书五经都是这样背下来的。所以古人读书,譬如《大学》、《中庸》,这只是两篇不算,而是整部书能够背下来,这种学问实在使人很佩服。不是会背就算了,天天都要背一遍,古人读书有这样难。到宋朝初期发明了活体字印刷术以后直到明清时代,民间的读书人借一本书来,还要一边背一边抄写流通,或有的经典刻在石头上立碑放在那里,传给后人。所以古人读书背了以后,一辈子不能忘记的,因为他天天背、常常背、反复的背,中间很多道理慢慢产生,愈来愈深入愈懂了。
4、我们这样提倡背诵,大的问题,也有人提过:“老师!叫大家背诵了,会不会忘记啊?”我说百分之百会忘记,一定忘记,不忘记不算数。但是你说会完全忘记吗?不会忘记,你们背诵完了以后,忘记没有关系,这里头有个科学研究。如果讲到佛学,以背诵来讲,就不是意识在背诵了,背诵是书进到“阿赖耶识”去了,“阿赖耶识”没有意识思维成分的,永远记着,硬记强记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是脑子表层的作用。
5、可用于“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探索”“创新”“从师学习”“师生关系”“教育”“成长”“师生”“师道”“求知”“长与短”“思考”“仁爱”“善问”“敢于向流俗说‘不’”“敢为人师”“要相互学习”“要勤学善问”“不能自我满足,师心自用”“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6、文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之官(zhīguān)
8、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9、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10、“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整句翻译为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11、这时要注意这里的名词是非人名的名词。
12、韩愈在《师说》中用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句子是“,”。
13、说到“六道轮回”,任何世界上的生命,基本的分类有四种: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像我们人啊,马啊,由胞衣生出来的,是胎生;鸡、鸭、鹅、飞禽等,由蛋孵出来的,是卵生;像蚊子,靠水或湿气生的,是湿生;像天人、地狱,是化生的,由生命的变化作用变出来的。这是简单的分类,我们人是胎生的一种,胎生要有灵魂配合,那么其它的鸡鸭鱼一样吗?和我们一样。那我们也会变鸡鸭鱼吗?这中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你前世今生的思想、情绪、行为有关,错综复杂的各种因果关系,因缘成熟,就变成六道轮回现象。
14、大家都会觉得很古怪,认为在这个时代,怎么还要教小孩子背书?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意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法,大家都会的。
15、程郁缀,后EMBA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编委。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副院长;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会副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秦少游学术研究会会长。
16、4经典节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18、如果其它一切都冷完了,头顶还暖,一定生天道;如果是学佛的,就是好生了。如果修持得好,也许见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或者见观音菩萨接引。
19、佛教的基本,其实也就是科学,如果不当做宗教看,你就灵光了。什么宗教不宗教的!其实,宗教是把人的思想规定在一个范围里头,你把这个规范拿掉,就不是宗教了,就那么简单。
20、唉!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二、师说中所有其字的意思
1、所以什么是劳动,我在这里已经衍生出了更高的主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24个字,我直接批评这24个字不太好,我觉得他说的不凝练。哪有那么多字啊?用八个字说不清楚还说它干啥?甚至两个字就能说清楚,偏偏这24个字漏掉了重要的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就是劳动。
2、前三组对比,是文本第二段内容,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集中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从师学习的态度呢?古之圣人又是怎样从师学习?以谁为师?
3、韩愈在《师说》中,把为自己的孩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读的层面而不能解惑,终导致的结果是“,”。
4、在这个地方,我们不仅将人与自然的结构加到自然之上,也要把人与人之间的结构健康地建立起来,这都是劳动。而劳动为什么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劳动与“生生”有关。
5、了解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无主宰,没有一个上帝或命运来主宰,八字命运事实上就是因缘法。宗教家都讲生命有个主宰,有个管你的。有许多迷信的人常说,因为不拜某个菩萨就被降罪了,不拜某个鬼就被附身了,这些不是佛法,因为让神鬼作了你的主宰。菩萨无论有缘无缘都要度,对坏人更要教化,怎么会因为不拜他就罚你?这哪算是菩萨?不要说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个年纪大的人,或有道德修养的人,都会包容别人,难道菩萨连这样的胸襟都比不上吗?一切法无主宰,那么是自然来的吗?如果说是自然来的,就成了唯物思想。所以一切法无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缘所生。
6、◇师说◇南怀瑾:能做到“心平气和地养气”太难了!
7、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8、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9、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10、踣是形声字,足为形,咅(pǒu)为声,读作bó。本意为向前扑倒。引申为“聚拢或分开”。“足”与“咅”联合起来表示“向前奔跑时因中箭或遇土坎而仆倒在一起(身体交相叠压)”。
11、◇师说◇南怀瑾:看再多书也不近视的心法是什么呢?
12、用于主谓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
13、到了现场,发现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块红布,去了之后一下子就把红布围在脑袋上,我还给儿子围上,我们两个合了一张影,接着我们就跟着崔健嚎了一晚上。出来之后嗓子完全发不出声音了,就嘶哑着嗓子,路上我一直在沉思,他问我“你干嘛呢”,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孔子活着,他会不会喜欢崔健呢?
14、背诵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发展更发达,更精详。可是现在人不懂,以为背书是背死书。至于背书的理论基础,这就牵涉到修养的科学,以现在来讲,牵涉到脑的科学。背书非专安定不能背起来。小孩子背东西是不痛苦,是很快乐的。因为专一唱歌、专一背书,脑筋就更宁定,思想行为都会变的。这个就要讲到脑波的问题,譬如大家讲修养、修道、学佛打坐,打坐就是使脑神经专一思维,专一思维就宁定,使身体生理机能改变,健康起来。脑子变健康,那么思想行为也变健康了。背书有很多好处的,现在一般医学,尤其脑科医学,还没有作详细研究。背诵的作用可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更细腻、更精详。现在人脑子完全是糊涂散乱。
15、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16、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嵇康吗?嵇康除了喝酒以外爱的就是打铁,所以嵇康和向秀常常在大柳树下,两个人你一锤我一锤沉浸在忘我的快乐当中。在这个里面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庄子的东西已经出来了。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鞋子合适的时候在于你已经浑然忘掉了鞋子和脚的分别的时候,这个鞋子是舒适的,这个时候鞋的真理就在你脚上实现了。
17、人非生而知之者,表承接(顺接、顺承),不译。
18、文中写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身上出现的奇怪的现象的名句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9、又名行舍觉支。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着之境,善能觉了,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20、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三、师说中的其字
1、后EMBA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
2、文中对如何择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选择老师的标准与地位、年龄无关,而应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假之(jiǎzhī)
4、有的时候我们留下的是不好的东西,我举个例子,我们乱扔垃圾我们就改变了一个物的结构,物的一种混乱的结构就出现了。赋予的结构好还是不好,好的结构是什么样子,不好的结构是什么样子,这我们需要思考,但是我们要努力为这个世界赋予结构,要去劳动。
5、什么样的人会幸福?你的人生趣味对外物依赖得越少,你有一种几乎不依赖于外在环境的趣味,你是一个特别容易幸福的了。
6、(4)对话汉字。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研究该字的音形义,如某象形字的形象是否准确、某形声字的形旁声旁是否不可替代。甚至让学生按照造字规律重新“造”一个该字,师生共同评判研讨以加深认识规律。
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8、动词,往、到。"吾欲之南海"。
9、意为“向”。例:然后驱而之善。(此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常见,因而没有过多搜集)
10、之者(zhīzhě)
1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12、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13、交代韩愈写作缘由的两句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4、韩愈在文中阐明了人们懂得道理有早有晚、专业各有所长的道理的两句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5、亡者七日一转,那么去世的人在中阴身的过程中也是七天一个变化。
16、(1)〈书〉(代)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取而代~|反其道而行~。
17、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平等享有的一个权利。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什么主席总理呀、什么教授博导呀、什么书记局长呀,这些都是社会根据需要,因分工不同加上去的东西。要是把这些东西拿掉以后,剩下的人应该是平等的。
18、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两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于恢复。
19、《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20、分析:29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加点的“之”字应译为“他们”代指“移山的愚公一家”。30句中的“之”可译为“它”,代指“道理、儒家之道”。
四、师说里所有之的意思
1、你看宗教尤其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老的前辈,他们重要的经典也是靠背诵。背诵使人意志专训练脑,同时加强思想,一边尽管背诵,不要去思考,理性思考的作用自然会起来。这就是《大学》所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等于在做工夫,不但能使人思考的理性发展,同时增加记忆的能力,这中间有止定的工夫。
2、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基础上,学佛信佛的人,平心而论,自己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吗?没有人信的,都是张开嘴巴自欺罢了。如果你说相信,盲目信是没有用的,这个里头没有弄清楚的话,说信佛,那是自欺又欺人。所以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的佛法,各宗各派的修持,一切的方便圣境界,基础就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
3、◇师说◇南怀瑾:夏至一阴生,千万要注意温养,把握天地法则
4、(6)开掘能力。教师指导或参与,学生自主对该字进行口头或书面扩词、造句、写文,甚至书法、绘画、汉字剧、情景再现,以及搜寻挖掘与之有关的当地方言、谚语俗语歇后语,提升汉字能力。
5、大家不要盲目迷信,认为求佛、求菩萨,或者求神、求上帝可以保佑你。自己做了错事,以为马上到庙里烧个香,或者到教堂做礼拜就可以忏悔赎罪,这是笑话,不可能的。你想想嘛,买一包香不过几块钱,再弄几根香蕉,一共不到一百块吧?跪在佛菩萨、上帝前面祷告了半天,想要股票发财,又想要家人平安,要保佑我的丈夫好、女儿好,什么都要好。拜完了,几根香蕉还带回来给孩子吃。难道菩萨、上帝是贪污鬼嘛?而且贪污得很小气,拜他就会帮忙,就会让你忏悔,不拜他的就不理,这叫什么菩萨、上帝啊?连普通人都不如。所以说不是这个道理啊!刚才提到佛告诉你,“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一切自求多福,“无主宰,非自然”。
6、(2018年课标Ⅰ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7、这种叫真理性真诚,真正内在于真理性真诚的人,不会矫情的说我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个问题在哲学上不能这么解决,我们要去发现,所以回到这儿来。
8、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
9、《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10、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
11、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12、之流(zhīliú)
13、“爱其子”和“于其身”对比。
1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5、所以我说老是背文学诗词干什么?诗词不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是附带的。我们自己编的儿童经典读本首先是《大学》、《中庸》、《老子》、《庄子》、《三字经》、《千字文》,其他都推到后面,诗词更少。我们的目标是让儿童的中(中国文化)英(西方文化)算(心算)基础打好。像香港和台湾都很注重了,由心算班开始,同时兼带读古书,这是香港、台湾方面的努力。
16、惑而不从师,表转折,翻译为“却”。
17、我和很多人讲过,人生的意义真的不是想出来的,人生的意义是活出来的。你认真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世界去经营它、改变它。在经营和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将自己的结构赋予这个世界。不管大还是小,我们要么自己实现不朽,要么参与一个不朽的事业,我们都为世界留下点什么。
18、STARTOFSPRING
19、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0、在文中,韩愈强调从师学习不需要在乎年龄和辈分,师徒之间的区别只是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五、师说中所有的意思
1、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银行的银居然也带(“艮”字),它告诉你什么,在挣钱这件事上要知止。别没完没了的,人没完没了能成啥呢。汉语这个字,钱和犯贱的贱长得多像。我老觉得贱字就是钱字,因为带贝字边。那个贱字才应该是钱。所以把那两个字往那一放,我常常说那两个字往那一放就一道理。一个人眼中只有钱,这个人就只剩一个字,贱。
4、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于,介词)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岂,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因此)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所字结构),师之所存也。
5、现在也发现了幼儿园的学生背《大学》、《中庸》,过两星期就统统背完了,愈小愈快,可是叫幼儿园学生背《三字经》就慢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到初中学生,反而是背《三字经》《千字文》快,背《大学》就慢,这是什么道理呢?这跟音乐歌唱都有关系。《大学》、《中庸》这些文章是齐鲁的文化,有音韵,又深厚,很舒服,幼儿容易接受,我们也发现并没有为他们解释内容,可是他懂了。那么为什么幼儿背《三字经》难,而高年级反而容易呢?那个已经变成像快书一样,对大人脑子来说是散乱的,又好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要用脑的,味道两样,这和音乐与脑的思想接受都有关系。
6、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梁衡《读韩愈》节选)
7、从生生出发,我们能引申到儒家核心价值——“仁”。“仁”为什么和“生生”有关呢?核桃仁花生仁吃没吃过?那个东西为什么叫“仁”?因为那个东西是植物种子核心的部分,它包含了植物的生机,所以那个叫“仁”。
8、汉语的丰厚,还包括另外一点,汉语不仅丰厚而且简洁。我们的音节都是等长的,英语的词有时要绕好几个弯,我们没有,我们就是一下子。中国人从小数学就好,因为背诵九九表容易。所以你问卡梅伦八乘九是多少他要算半天,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家的语言不像我们有如此简洁的优美。
9、2“马之千里者”就是能够日行千里的马的意思
10、该系统内容的设计,紧跟教育改革,以文言文、传统文化等国学经典内容为载体,、全系统的进行了内容设计,而且其中许多模式别人无法复制,成为自己的专利产品。当然,在这里也希望大家开启您的法门慧睦,认准“师说”,宣传“师说”,让“师说”提升大家的人文素养,凝聚的文化与智慧资源,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社会有识之士学习制胜大法宝,让“师说”这一“旧时王谢堂前燕”,迅速“飞入寻常百姓家”。
11、四是“畜生道”,比人低一点的生命,也叫傍生,不像我们站起来用两脚走路,他们要靠四个脚走路,像猪、牛、犬、马等,所以叫傍生,低一级了。再下来,第五是“饿鬼道”,有时候有形有象,有时候看不见,不容易分辨。有许多生物,像海里头的鲸鱼啊,体积越大,它要取得能维持生命的粮食越困难,这等同饿鬼道的境界。有些鬼是有福报的,本事也很大,比畜生道要舒服。六是“地狱道”,生在黑暗中,譬如深层的海底,或者生存在泥土下面的那些生命,这个是地狱境界。
12、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
1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
14、题目是“师说”,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习惯于批注式阅读的孩子看到这样的题目,自然会思考、标注一些问题:作者对于师道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呢?这些问题很快就在第一段有了眉目。作者在第一段开宗明义,阐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看法,概括起来有三点: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也是本文反复说明和论证的三个观点。
15、孔子师()子、()弘、师襄、老()。
16、《师说》中韩愈在论述从师的标准时,以“,”两句指出向他人请教。是不需要顾及对方年龄的。
17、那我们到这个地方来,我们从生生讲到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讲的是什么,讲的是生命力饱满洋溢的状态。所以我讲,儒家德性的等级是和它生命力的等级相呼应的。德性的等级越高生命力的等级越高,生命力的等级越低,这个人的的德性等级就越低,当然这个指的是内在德性的生命力。
18、分析:句“陈涉”(人名承前省略)+之+“垄上”地名。
19、◇师说◇南怀瑾:生发阳气、得到快乐好的方法
20、何况汉字诞生时期我们的祖先,认识水平就跟现在的小学生差不多。甲骨文在孩子的眼里,就跟他们涂抹在墙壁上的符号和绘画一样简单,远没有成年人想象的那么枯燥复杂。成年人“简单问题复杂化”,或者小瞧孩子的认知水平,是一个普遍的可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