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人怎么过冬至
1、妇人们有意将冬节丸搓得大小不参差不齐,叫它"父子公孙丸",寓意这一年岁末一家老小都圆圆满满。
2、在南方的老人经常说,冬至大如年,冬至还被称为小年或是亚年。在冬至这一天南方会举行祭拜仪式,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们也会回来团聚,庆祝一年的丰收。在北方,冬至这天对吃饺子。饺子是中国文化里有很重要的寓意,饺子又称交子,寓意明年会交好运。中国很多的节日人们都会包饺子,也预示着一家人团团圆圆。老人经常对出远门的游子说,上车饺子下车面。就是希望游子在临走时候吃一顿饺子,寓意着平安归来。现在很多的火车站餐厅就有卖饺子,所以饺子代表了美好的事情。
3、实际上,这里的"头脑"不过是羊肉粉汤的别称。
4、将柿饼轻轻撕开,手指上留下柿饼表面自然形成的白色糖霜,露出红彤彤的溏心果肉,似果冻一般晶莹剔透。
5、《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6、要注意的是冬至的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短、夜晚长的一天。当张仲景返回家乡的时候,正好是冬天。张仲景看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尤其是很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7、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8、如果非要跟成都同事争论个关于冬至吃食的是是非非,他一定会真诚地白你一眼:吃个铲铲的饺子、汤圆,肯定切豁羊肉汤噻!
9、为了在冬至吃上羊肉、喝上羊肉汤,人们可以冒冷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点上几斤羊杂、羊肉,顶着寒气,和家人、朋友在夜市里酣畅享受羊肉汤滑入肠胃的阵阵暖意。
10、冬至恰如人之一生,“ 冬至寒极阳气生,苦尽甘来春满园 ”在这吉祥美好的开端,中国农林科技网祝大家:“工作顺利,平安喜乐。”辛劳一年的你,记得进补,早点回家,陪家人一起吃饺子、喝热茶,说说暖心话!(中国农林科技网)
11、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12、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佳时段。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复发。民间素有“气始于冬至”的说法。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冬至被认为是健脾胃养生的佳时节,天寒地冻,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13、"不时不食",考究的苏州人总是按着时令吃应时的饭食,过了时令,饭食也就失宠了。冬至前一周,经两月酿造的冬酿酒终于上市,瞬间变成网红店,排队买酒的老苏州络绎不绝。一年的等候,也只有十来天的售期,足以让苏州人心痒痒的,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踮着脚尖频频探头,这长队何时才是个头?
14、在杭州冬至的时候,会有吃年糕的习俗,年糕的寓意很好,就是年年增高。不管是财运好远还是祝福,都会在吃完年糕后得到祝福。
15、古代百姓元旦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很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有似于现在“春节”。民间会煮屠苏酒、摆五辛盘、佩戴却鬼丸(驱除鬼怪的丸子)等。
16、皇后每日可以得到红箩炭夏10斤、冬20斤,黑炭夏30斤、冬60斤。
17、一碗羊肉粉汤的制作,松山紫蘑菇是其精华所在。将备好的松山紫蘑菇洗净、熬汤,待汤变得浓稠后,粉汤的鲜香汤底就成型了。
18、《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19、而我们的古人,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20、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有一年中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二、古人如何过冬至
1、对于古人而言,冬天往往是一年里痛苦,难熬的时光,是已宋代的诗人虞俦才在冬至这天有“向来水旱民何罪,此去流移天盍怜。逗晓阳乌升若木,摧颓病鹤亦蹁躚。”这种悲怆苦闷的情感。
2、等安排好了先人和神祗,这才轮到一家老小。亘古不变的规矩,是潮汕人代代相承的对于家族传统的敬畏。祭祖仪式结束,紧绷的神经这才松懈,吃上一碗冬节丸,在甜糯中迎接新的一岁。
3、古人实力撩妹大法,甘败下风
4、1000多年后的山塘街,不再有乐天。临水而坐,桂香沁鼻,小娘鱼隔水漫步、嬉笑,温暖了这清冷的落日余晖。
5、据史书记载,“元旦”一词先出现在《晋书》中,“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6、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7、冬至馄饨的意义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美食万千,为什么选了馄饨?记叙清代北京风俗的《燕京岁时记》提供了一种解释:馄饨“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8、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等功。
9、在我国北方,有冬至这天吃饺子的说法。据说是用来纪念“医圣”张仲景。当然也有吃别的食物的习惯,比如江南在这一天就会吃汤圆,杭州这一天也有吃年糕的习俗,将这一天当成是过年一样。在我国台湾地区还有吃糯糕的习惯,不过还是吃饺子的地方多一些。
10、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11、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12、古代人结婚新娘为何都要蒙上红盖头?
13、元旦这天对皇帝来说,更是一个隆重节日,是祭祖大典的“良辰吉日”。除了皇家祭祖以外,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等。
14、“冬至饺子夏至面”,过去人家过冬至,饮食习俗多为吃饺子。每逢冬至,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15、在我国的南方,冬至日这一天一直都有祭祀祖先的习惯,因为古人认为冬至这一天太阳回到了起始点,从这一天开始天气逐渐一天冷过一天,以九天为一个基准,度过九个九天后,天气就会转暖。这一天标志着太阳的新生,所以将这一天用来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养育之恩,也有希望祖先获得新生之意,祭祀完祖先后就会举办宴会活动。
16、这样一来,在寒冷的冬天里,一些小主只能穿着单衣,守着炭盆,靠情怀过冬了。
17、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18、在很多地方,冬至都是祭拜祖先的大日子,银川也有这样的习俗。头做好的粉汤饺子必须先盛上一碗奉在先人牌位前,热情的还会给邻居端上一碗,后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喝着羊肉粉汤,再配上黄萝卜馅儿饺子或是几张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也是绝了。
19、在清代,不同等级的后妃每天得到的炭火数量也是有天壤之别的。
20、皇贵妃和贵妃每日可以得到的红箩炭和黑炭的数量相当。
三、古代百姓怎么过冬
1、清代后宫里嫔妃的俸禄本来就不太高:皇太后年列20两黄金,2000两白银;皇后1000白银,依次递减,到了后妃中等级低的官女子和答应的品级,年薪只有可怜巴巴的50两白银。
2、古人们先把冬至立为节气,同时也赋予冬至假日的意义,毕竟是一年当中白昼短的一天,极具纪念。《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16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有了法定节假日的意识,就是关于冬至。
3、有钱人:古时富人家里有一种暖室,在盖房子的时候,用铜来当顶梁柱,铜柱中间是空的,冬天的时候把烧红的碳,倒入铜柱中,铜柱受热,使室内空气热起来。这样就不冷了。平常人:平常人家家都备有碳鉴。就是一种大的铜或铁盆,特冷时,一家人围着火盆取暖。穷人:穷人到冬天时会在家里用土造一个大的空心土敦,类似于现在的炕头,但是那时的人不懂调节温度,经常出现烧死人,烫伤人的事情。
4、后,祭祀者还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还把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天滋润万物的一种报答。
5、冬至在文献上记载,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开始过冬至了。据记载,周秦时代是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也就是说,人们是在这一天过新年的。
6、宋人尚且如此,清朝的人们的感受,无疑会更为强烈。
7、民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之说——那时候冬至还是要放假的。
8、银川的羊肉粉汤像一锅乱炖,五色俱全,红的有辣椒,黄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还有筋道嚼劲的白色粉块、粉条,黑色的蘑菇、木耳……各种野味汇集在一起,将羊肉的鲜味值提满。
9、越低等级分配到的炭不但数量越来越少,而且质量也会下降。有些等级的妃子甚至没资格使用质量较好的红箩炭,只能使用黑炭了。
10、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庆祝冬至日的活动,比如马尔扎人将这一天叫做卡拉琼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天,点燃巨大的篝火用来度过这一年中夜晚漫长的一天,还会举办盛大的晚会。
11、一入冬,成都街头的羊肉汤馆就一股脑儿地冒出来了,到冬至这天,跑去喝羊肉汤的人数更是达到。
12、首先,是俸禄,也就是薪水上的差异,看过《甄嬛传》、《宫锁心玉》的朋友们都知道,后宫是一个看脸看钱的地方,俸禄高的娘娘和小主,无论太监、宫女还是御医,都会给很好的脸色,反之,就只能屈尊下去,体会一下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感觉了。
13、北宋时,冬至一到,人人都会穿上新衣,“十一月冬至。京师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累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东京梦华录》)即使再穷困的人,也会借钱换上新衣。
14、而冬至对应的农历日期是每年都不一样的.
15、南朝荆楚一带冬至吃赤豆粥,是因为疫鬼怕红色的小豆,故可祛病;苏州人吃冬至团、福建人做米圆、潮汕人吃冬节丸,一取团圆之意,二是根据“凡阳象圆”之说,吃圆形食物可以壮阳强身;而四川地区在冬至日进补羊肉,不仅因为食羊可暖和身体,亦是因“羊”同“阳”,可支助阳气生长。
16、柳影萧疏,落叶满径,霜降应时而至,爬满枝头的金黄柿子开始了它从普通水果到绝美甜食的蜕变。
17、冬至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
18、冬至这一天,凌晨三四点的样子,当家人已经早早起来,准备冬至这一天的吃食。
19、请输入标题abcdefg
20、梅花形式的九九消寒图,多少带了几分雅意。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寒天”的八十一天。每天用颜色染上梅花的一朵花瓣,涂完九朵梅花,就出“九”了。
四、古人是怎么过冬至的
1、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2、古人喜贺冬至,今人虽多不以为节,但冬节再怎么说也是“时年八节”之吃货们还是不会放过这有着各种冬至特色美食的节日的: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3、像皇后、皇贵妃和贵妃等级的主子,他们的宫殿下面修建了一些地道,而这些地道专门是用来取暖的火道,宫里的人只需要在这些地道当中点燃炭火就行了。然后热空气就会流通到紫禁城的各个地方。
4、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时间为12月22日6时23分。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这时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5、古代确定冬至的方法不清楚,呵呵,但多半和太阳照射物体在地面的投影有关有关,
6、明代冬至,人们常涂绘“九九消寒图”,这源于古人冬至“数九”的习俗。“数九”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九九消寒图”的形式多样:
7、就拿汉代来说,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据《太平御览》记载:“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
8、苏辙在《冬至日作》一诗中说:“似闻钱重薪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从南宋时期苏州一带的《数九歌》里,我们可以看出,苏州回暖颇早,还没出猫狗已经在寻阴凉地躲太阳了:
9、当医圣张仲景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上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冬至排在24个节气首位,称之为“亚岁”,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
10、冬至是阳历21或者这一天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夜晚越来越短,阳气越来越壮,所以认为是吉日。古代有“冬至郊天”的说法。中国人冬至看小年的。还有冬至吃饺子的说法。北方大多数地方是吃饺子。南方大多数地方吃汤圆。还些地方具有民族特色。还有些地方这天要上坟、扫墓。宁夏:吃羊肉粉汤。福建:吃丸子、丸子汤。苏州:混沌。台湾冬至习俗:当天用糯米制作成动物的形状,然后蒸着吃。
11、从古代国人的吃食之中可以看出,大家的联想和祈愿真是丰富极了。
12、古代冬至放不放假?
13、冬至源自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人用土圭测定出来的节气。而被命名是在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冬至为盛行时是在我国的南宋时期,至今我国还有冬至这个节气,古时民间有在“八节”祭祖的习俗。冬至的风俗有:北方家家户户吃馄饨;而南方则习惯于吃汤圆。
14、如果这会儿还在上古,那么,我们把黑夜长的冬至作为年度时间循环的起点,所以今天就是新年——放假。
15、2富平柿饼:甜糯掉牙啦
16、皇后身边有使唤宫女10人,皇贵妃、贵妃身边有使唤宫女8人,依次递减,到了答应的品级身边只有使唤宫女1人。
17、古人们先把冬至立为节气,同时也赋予冬至假日的意义,毕竟是一年当中白昼短的一天,极具纪念。《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16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有了法定节假日的意识,就是关于冬至。
18、负着厚重的行囊,推开斑驳的木门,一阵"吱吱呀呀",老妇人循声而来,念叨着"回来了回来了!快进门,吃了冬节丸。"
19、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0、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五、普通古人是怎么过冬
1、记忆中溢出巷口的桂花清香冬酿酒便制成了。嗅一口,便记了一辈子。
2、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宫廷管理制度为严格,等级为鲜明的时代,宫廷之中,大到朝服的规格,小到太监宫女的粮饷制度都有严格的分供,不同等级的后宫妃嫔,在吃穿用度上的差异是的。
3、这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接着天子牵着献给天帝的牺牲,把它宰杀。这些牺牲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这就是燔燎。
4、吃过一顿羊肉汤,这个冬至才算圆满了。
5、从霜降到冬至,富平柿饼的成长要历经12道严苛的古法工序:采摘、折挂钩、削皮、架挂、捏心、下架、出水、潮霜……48—60天的挂霜时间更是严格把控。
6、到了答应的等级,每天只能得到可怜巴巴的黑炭夏5斤、冬10斤。
7、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饮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
8、现今的冬至,重要性稍有下降,在快餐式文化包围下,却时常登上话题榜榜首,而对于它的讨论总是离不开"冬至究竟吃饺子还是汤圆"此类。老生常谈的话题每年都要拿出来翻炒一遍。
9、这就是清代后宫鲜明的等级差异,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些后宫女子豁出性命去争宠爱,争晋级了,混的太差冬天都没法过啊!
10、点击右上角,您的关注就是对我们大的支持!
11、习惯中,中国历法被称为阴历,因为它是月亮历,以月亮的运行为依据。也有人称之为农历,这就不准确了。阴历与二十四节气合起来才能称为农历,节气是太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制定的。每年的冬至,是一年中白天短的那一天,和公历基本吻合。二十四节气,都和公历基本吻合,如果公历叫作阳历的话,中国的传统历法,应该叫作阴阳历,它兼顾了日月的运行。
12、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13、汉代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冬至这一天都热闹非凡。而在阴气重的这一天,民间说在子时(晚上11点)梳头1000下,可以让来年百病不生,于是不少老人在冬至这天晚上都会细心地梳理自己的头发,祈愿自己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4、试题答案:A试题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的“重农抑商”政策由战国时期的商鞅首倡,晚于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时间(春秋时期),故本题应选A项;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规则制定的指导农事的历法,它正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故B、C、D三项的表述与其相符。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二十四节气
15、据文献记载,早在汉武帝元鼎五年便有冬至祭天习俗,后经历代逐渐制度化。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该祭祀体现了国人敬天畏地尊重自然的情怀,表达了为天下苍生祈求风和日丽天气的愿望。
16、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祖等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17、牛肉洗净切小块;红枣洗净。将牛肉块,红枣同人砂锅,加清水适量,放人料酒、姜片,炖至牛肉熟烂,加入精盐和味精调味即可,可补中益气。
18、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
19、北方吃饺子在冬至这一天也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20、冬至起,灯节止,传统的农耕社会停止运作,这是一个漫长的假期。看戏赌钱是这个假期中为通俗的两个节目,还有一个更加通俗的活动就是交易。人们用一年的收获去彼此交换,来获得生活的丰富和充实。